小龙虾上岸不下水如何防治?
在我们养殖过程中,养殖户会经常发现小龙虾会爬到池边、网边或水草上,不愿下水的现象,称为"上岸不下水症",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。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,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原因及相应对策:
(1)由水质差引起的
在养殖过程中,剩余饲料、动植物尸体、死亡藻类、高密度小龙虾的生理排泄物等**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,会产生大量的氨氮、亚硝酸盐、硫化氢等有害物质,当其**过标准时,抑制小龙虾的呼吸,从而引起小龙虾不适,不愿下水。改善方法有:适当稀释放养密度,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和净水剂等。
(2)由营养不均衡缺乏必需的维生素、微量元素引起的
在养殖过程中,长期营养不均衡,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*机能下降,造成生理性病变。防治方法有: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,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、多种B族维生素、Vc、叶酸、烟酸、肌醇、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、D、E、K3等。
(3)由细菌、病毒感染而引起的
如杆菌类、弧菌类、假单胞菌类,防治方法有:可选择外用溴氯、二溴制剂,全池连泼2~3次,内服红霉素、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。
(4)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感染引起的。
如吸管虫、聚缩虫、累枝虫,病虾体表、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(轻微的镜检才可发现),反应迟钝,行动缓慢,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,螫足无力,体表与附肢有滑腻感,防治方法有:加强投饵管理,合理放养,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。可择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清等药剂连续**l~2次,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氯、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~3次,可明显减少由这种缘故引起的上岸。
龙虾种苗的放养密度及放养数量
淡水小龙虾放养苗种的具体密度取决于池塘的环境条件、饲料来源、种苗来源和规格、水源条件、龙虾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等,总而言之,要根据自身地实际条件,因地制宜,灵活掌握。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,如果是投放自己培育的龙虾种苗,则要求放养规格在2-3cm的虾苗,每亩放养1.4万尾至1.6万尾。
虾池内种苗的放养量可用以下的公式进行计算:
苗种放养量(尾)=虾池面积(亩)×计划亩产量(公斤)×预计出池规格(尾/公斤)÷预计成活率(%)
其中,计划亩产量是根据往年已达到的亩产量,结合当年养殖淡水小龙虾条件和采取的措施,预计可达到的亩产量,一般为300-500公斤;预计成活率,一般可取40-50%;预计出池规格根据市场要求,一般为30-40尾/公斤。计算出来的数据可取整数放养。
不同季节龙虾苗投放问题
龙虾养殖投放虾苗通常以夏季放养和冬季放养为主,夏季主要投放当年人工繁殖的幼虾,时间大约在7月份到9月份,每亩可以投放1-2万尾淡水龙虾苗,冬季的话通常在11-12月份投放,每亩数量大概比夏季少30%左右。
淡水龙虾广泛生活于淡水湖泊,河流,稻田水域,以浮游生物,和水草为主要饲料,在国内以洪泽湖水域培养的种虾品质较佳,幼虾一般生活在浅水区,或者水草等隐蔽处,通常把洞挖在滩岸地带,虾洞一般为圆形,成斜角,深度为20-40厘米不等。
放养时需要注意,水温越低,虾的成长就越慢,一般水温低于15度以下,活动和摄食明显减,所以水温也是养殖的一个注意点。